《东方红》,那是从陕北大地的泥土中生长出来的旋律,是人民对毛主席最真挚、最热烈的歌颂。
它的每一个音符、每一句歌词,都承载着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和人民对毛主席的深深敬仰与爱戴;
它不仅仅是一首歌,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,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。
毛主席带领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,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,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。《东方红》所表达的正是人民对毛主席的感恩之情,以及对新中国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。
说起《东方红》的诞生,背后有着一段动人的历史故事。1942 年的一天早晨,佳县农民李有源起身掏粪,当他走到一个山峁上时,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照到他身上,照亮了佳县古城,照亮了黄土高原,照得他身上暖洋洋的。他突然停住脚步,心中涌起对毛主席的无限感激之情。李有源是个苦水里泡大的庄稼汉,直到家乡“闹红”,他和其他穷苦人才真正翻了身做主人。他亲眼目睹了共产党领导农民打土豪、分田地,让世世代代受压迫的老百姓开始过上了好日子。
因此,他灵感乍现,即兴唱到:“东方红、太阳升,中国出了个毛泽东”。后来,他不断充实完善,将歌曲唱给了侄子李增正,后者在春节闹秧歌时,把这首歌唱响了整个佳县县城。翻身做主人的劳苦大众,用最朴实的生命之呐喊,吼出了陕北大地的心声。从此,《东方红》开始在陕北大地上广泛传唱。
毛主席的感人事迹更是数不胜数。在延安时期,毛主席始终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。1943 年,延安枣园有一条长约 6 千米的水渠,是毛泽东同志指导当地军民修建的,用于泄洪和灌溉,被当地群众称为“幸福渠”。当时,延安受到日军的轰炸袭击,同时还面临着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,粮食生产问题严峻。为了破除困局,毛主席亲自指导军民修建水渠。水渠修建后,解决了当地 5 个村、一千多亩土地的灌溉问题。为了让子孙后代牢记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功绩,当地百姓决定把这条水渠命名为“幸福渠”。这不仅是一条水利工程,更是毛主席关心人民、为人民谋福祉的生动体现。
还有一次,1944 年,毛泽东得知侯家沟有两个村庄的妇女不能生育孩子,便找来当时的中共延安市委书记张汉武询问情况,并建议请中央医院去化验一下水。张汉武回答:“好是好,只怕这种小事医院不愿干。”对此,毛泽东严肃指出,对于共产党员来说,人民的疾苦绝非小事!应当让医院派人去。经过化验,果然发现村里的水中有大量有害物质,影响了妇女生育,医院很快帮助群众解决了饮水问题。这件小事充分体现了毛主席对人民群众的关怀无微不至,他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。
毛主席对战士们也是关爱有加。在艰苦的长征途中,战士们面临着饥饿、寒冷、疾病等重重困难。毛主席经常把自己的食物让给伤病员和体弱的战士。有一次,部队在翻越一座雪山时,一名年轻的战士因体力不支倒在了雪地上。毛主席见状,立刻下马,把自己的马让给了这名战士,还亲自扶他上马。战士们深受感动,更加坚定了跟随毛主席、跟随共产党走的决心。
在教育方面,毛主席也非常重视。即使在战争年代,他也强调要让孩子们有学上、有书读。在延安,创办了许多学校,为革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。毛主席经常抽出时间去学校看望学生们,鼓励他们努力学习,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。
在文化方面,毛主席大力支持文艺工作者深入群众、贴近生活,创作出反映人民群众心声的优秀作品。像《白毛女》《小二黑结婚》等经典作品,都是在毛主席的关怀和支持下诞生的。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,也为革命事业起到了积极的宣传和推动作用。
我们应当以敬畏之心对待经典。《东方红》这样具有深厚历史、文化和政治意义的红色经典,其神圣性不容置疑。毛主席的伟大贡献和《东方红》所承载的历史意义,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敬仰。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,创新固然重要,但创新必须建立在尊重经典的基础之上。我们可以用新的方式去诠释经典,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经典的魅力,但绝不能背离经典的精神内核。就如同我们始终铭记毛主席的朴素思想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一样,《东方红》的精神内涵也应在新时代得到传承和发扬。
我们应当珍视红色经典,维护红色经典的尊严和荣誉。让《东方红》这样的经典之作,永远在中华大地上唱响,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。同时,也期待更多的文艺工作者能够以正确的方式传承和创新文化,为我们的文化事业注入新的活力。